资讯中心

苏州若这般,当 “十三太保” 之首无争议

在江苏 “十三太保” 的城市竞逐中,苏州的领先优势早已不是秘密。2024 年,苏州以 26727.0 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继续领跑全省,比南京多出 8200 亿元,这样的差距足以说明问题。更令人惊叹的是,苏州下辖的昆山、张家港、常熟、太仓四个县级市均跻身全国十强县,县域经济贡献了全市 62% 的 GDP,这种 “全域强市” 的格局在全国都极为罕见。当人们还在讨论城市发展的天花板时,苏州早已用实力证明:“十三太保” 之首的位置,它坐得稳。

苏州的硬核实力首先体现在产业根基上。作为 “中国制造” 的标杆城市,苏州工业总产值达 4.7 万亿元,覆盖 35 个工业大类,规上工业企业超 1.6 万家。其中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产值突破 1.2 万亿元,占全省同类产业 40% 以上,从芯片设计到终端组装的完整产业链,让昆山成为全球 60% 笔记本电脑的诞生地。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,苏州工业机器人产量占全国 15%,科沃斯、绿的谐波等本土企业与博世、川崎等外资龙头形成良性竞争。这种 “外资 + 民营” 的双轮驱动模式,让苏州工业对 GDP 的贡献率达到 58.3%,远超南京的 34.1%。

创新动能的持续迸发,让苏州的领先优势不断扩大。2024 年,苏州财政性科技投入达 299.5 亿元,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 11.5%,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更是高达 4%。在苏州工业园区,这一比例更是达到 5.16%,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245 件,形成了强大的创新磁场。目前,苏州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达 1.75 万家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 54.7%。在生物医药领域,苏州 2024 年新增 6 款一类创新药获批上市,占全国同期新增的 20%,信达生物、百济神州等企业的创新药不仅惠及国内患者,更实现了 “出海” 突破,其中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达 13 亿美元,成为中国首个 “十亿美元分子” 创新药。

苏州若这般,当 “十三太保” 之首无争议

开放基因是苏州保持活力的关键。2024 年,苏州实际利用外资超 85 亿美元,位列全国第五,外资企业贡献了全市 45% 的工业产值。在苏州工业园区,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 420 亿美元,108 家世界 500 强企业投资了 189 个项目。从 1999 年博世落户,到如今计划五年投资 100 亿元布局智能驾控;从苹果研发中心扎根园区,到华为研究所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研发基地,苏州已从 “世界工厂” 升级为 “全球创新策源地”。这种开放不是简单的资本引入,而是通过 “制度创新 + 产业生态” 的组合拳,形成了 “引进来 — 本土化 — 再输出” 的良性循环,比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超 30% 的零部件由苏州企业供应。

在新兴赛道上,苏州的布局同样先人一步。围绕 “1030” 产业体系,苏州在新能源、人工智能、纳米技术等领域全面发力。2024 年新能源产业规模已超 7000 亿元,阿特斯、协鑫等龙头企业带动苏州跻身《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》前三。人工智能产业近三年平均增速达 22%,培育出 4 个垂直大模型,占江苏省的半壁江山。作为全球五大纳米产业集聚区之一,苏州纳米新材料集群入选中国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,产业规模占全国的 30%,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领域打破国际垄断。这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,让苏州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,不断开辟增长第二曲线。

苏州的发展智慧,更体现在 “平衡之道” 上。当很多城市为 “大城市病” 所困时,苏州通过县域经济的协同发展,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。昆山的电子信息、张家港的新材料、太仓的德资装备制造,每个板块都有清晰的产业定位,形成了 “各美其美” 的格局。在城市建设中,苏州既保持了 “水陆并行、河街相邻” 的古城风貌,又建成了 392.4 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,沪苏湖高铁的通车更强化了长三角一体化中的枢纽地位。62.7 万辆新能源车的保有量(增长 58.1%)与 126 万个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,彰显了这座城市在绿色发展与数字转型中的前瞻布局。

优游ub8,优游国际ub8,优游国际平台,优游U8登录

从 267 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到 607 家国家级专精特新 “小巨人” 企业,从 407 万人才总量到 377 名新增创新创业领军人才,苏州的领先从来不是偶然。它用 “地级市的体制” 创造了 “省级的经济能级”,用 “制造根基 + 创新生态 + 开放基因” 的独特路径,诠释了什么是高质量发展。在江苏 “十三太保” 的良性竞争中,苏州的龙头价值不仅在于经济体量的领先,更在于它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。这样的苏州,当 “十三太保” 之首,确实没意见。

发表评论